世人常常说“有其父必有其子”,你觉得自己像父亲吗?哪里像呢?有些人是样子像父亲,有些人是性格、爱好等等方面像母亲,孩子总是会有一些特征很像父母。
【约翰一书 3:1-2】1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,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。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。世人所以不认识我们,是因未曾认识他。 2亲爱的弟兄阿,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,将来如何,还未显明。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,我们必要像他。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。
约翰一书3章的主题就是我们是神的儿女,我们要像父亲。如果我们是认识神的,是神的孩子,我们可以问自己,我们像神吗? 约翰说道作为神的儿女,最重要的两个特征:第一个是圣洁,拒绝犯罪;第二就是彼此相爱。我们一起来看看,神的儿女彼此相爱的特征是怎么样的。
【约翰一书3:11-12】11我们应当彼此相爱。这就是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命令。 12不可像该隐。他是属那恶者,杀了他的兄弟。为什么杀了他呢?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,兄弟的行为是善的。
当约翰谈到彼此相爱的时候,他提及了彼此相爱的反面——恨,他对比了爱与恨。有人说: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爱与恨,都在爱恨纠缠里匆匆走过。特别是临近生命终结,大部分人心里会有很多的重担,有的是恨一些人,临死都不愿放下;有的可能是因为得罪了人,若未得宽恕便郁郁而终。 20多年前,一位纽约大学心理学的研究生,在撰写论文整理思路时,突发奇想,花了三百五十美元在《纽约时报》上登了一个小广告,征集临终遗言。出乎意料反响很大,回复的书信纷至沓来。当她读了这些信,发现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后悔、道歉、求宽恕的。于是她决定把这些真诚的分享,编辑成书出版。为了保护隐私,真实人物她就用了化名。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叫《不说,就真的来不及了》。可见爱恨对人的影响之广之深。你会怎么样处理心中的爱恨呢?
约翰用了该隐作为恨的反面例子。该隐和亚伯都是亚当夏娃的孩子,当他们从爸妈口中得知雅伟神,便也学习爱神,向神献祭表达心中的感恩。亚伯把自己最好的献给神,该隐并未这样做。神因此看中了亚伯和他的祭物,看不中该隐和他的祭物。该隐就大发烈怒,最后发展到杀了他弟弟,这便是人类的第一宗杀人案。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。 2015年10月29日美华裔一家五口遭灭门案的判决新闻轰动一时。07年移民到美国芝加哥的陈闽中,几年下来仍然穷困潦倒。当他被表哥接待到家中住的时候,他发现表哥过得很好,有太太、儿女和房子,一家人很幸福。他越看心里越不平衡:为什么表哥过得比我好,为什么表哥拥有了一切他想拥有的,自己还没有?在嫉妒之火的驱使下,他手持剁肉刀砍死了37岁的表嫂李巧珍和她的四个分别是9岁、7岁、5岁和1岁多的孩子。因为美国没有死刑,鉴于手段太残忍的缘故,法官就判了他125年徒刑!这个刑罚就等同于死刑了。 所以神透过他的话语来提醒我们,恨是会夺去生命的,不单单是在该隐那个时候,现在还是一样,因为人的本性没有改变过。
也许你会说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恨的影子:我们没杀过人,或是像武侠小说里的那样,潜心习武只为报杀父之仇。我们甚至都很少说到“恨”,我们相信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永远的朋友,所以不会轻易把关系搞僵。即便提到“恨”,也只是朋友间的调侃,用在“拉仇恨”、“羡慕嫉妒恨”之类的玩笑话上。 你真的没有恨吗?其实“恨”往往跟怒气如影随形。“怒”的意思就是在心里烧着了,怒火中烧。可能我们真的不会说恨一个人,但你是否对某个同事不满,一想到他,心里就有怒气,不想跟他说话?你是否因为嫉妒他人,总是看他不顺眼?或是某位家人,你一说起他,便火冒三丈?所以很少说恨,不代表我们心里没有恨。我们可能把它像放在高压锅里一样,闷在心里,只缺一个导火线来引爆。一旦怒气爆发出来,一下子就不理智了。
【约翰一书3:15】凡恨他弟兄的,就是杀人的。你们晓得凡杀人的,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。
恨,不单单是指杀害别人,当你恨一个人的时候,首先夺去的,是你自己的属灵生命!你生闷气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你心里没有平安、喜乐,你会与神疏离,不想亲近他,埋怨神为什么不主持公道。 所以这个失去生命是从你心里面开始的,这样就没有永生在你心里面。约翰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人心,但他也给了我们一个出路。他提到了爱的正面例子——主耶稣。
【约翰一书3:16】主为我们舍命,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,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。
对约翰来说,主耶稣舍己的爱,好像烙铁一样,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面了。“舍命”这个字在新约只是出现了9次,但是有7次是在约翰的书信里面!为什么约翰对主耶稣的舍命印象这么深刻呢?因为当耶稣被卖的时候,很多门徒都逃走了,只有他是一直跟着,并亲眼看到主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。所以在他的教导里面常常强调主耶稣为我们舍命。
【罗马书 5:7-8】 7为义人死,是少有的,为仁人死,或者有敢作的。 8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,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。
为好人舍命,为理想舍命,在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人,我也很佩服他们。但是这里说唯独基督还在我们作罪人,就是最不配得的时候,他为我们舍命,神的爱就在这里彰显出来了。神选择让他的独生爱子为救赎我们这些罪人,被钉死!这个就是主耶稣的爱,也是神的爱具体地体现了。 “舍”在圣经的意思是“放在一边”;“舍命”就是把你的生命放下来的意思,那我们怎么样学习主耶稣这种舍命的爱呢?
【约翰一书3:17-18】17凡有世上财物的,看见弟兄穷乏,却塞住怜恤的心,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?18小子们哪,我们相爱,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。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。
第一,把你自己,包括你对人的感受,想法放下
这个人看到了弟兄的需要,他也有财物,有帮助的能力,为什么他不帮忙呢?他不知道神教导我们要彼此相爱吗?他应该知道了。但他为什么塞住怜恤的心呢?当然可能这个人不舍得付出钱财,但另外一个可能就是他也会看对方是什么人。倘若对方是你没有好感,不讨你喜欢的人,即便你看到他的缺乏,也不愿意帮他。 有一位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姐妹,她的爸爸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撇弃了他们,离开这个家。所以只有妈妈,弟弟和她相依为命。当她二十六七岁,刚出来工作的时候,偶然的机会从亲戚那里得知爸爸得了重病在住院。当时这个姐妹已经认识神了,神就在她心里面提醒她去看看爸爸。她有千万个不愿意。她心里面跟神辩论:为什么我要去看他,他从小就不管我们,他不配。
最后她还是愿意顺服神。她分享当她去看爸爸的时候,最艰难,最痛苦的时刻就是从一楼到二楼爸爸病房的那几阶楼梯。她的内心不停地在争战,每上一层台阶, 她都觉得心里有一只很大的猛兽,拉着她说不要上去了,这种人为什么要去看他?后来她终于去到病房,见到爸爸,她只是很简单地表达了她的关心就回去了。事情过后,她非常感谢神。可能她爸见到她也很惊讶——女儿会来看他!她知道在这次争战中自己得胜了,所以内心很平安、喜乐。在这个过程中,她经历到神给她的胜过恨的能力,从此她愿意继续学习多爱一点。 约翰教导我们效法主耶稣,不管对方给你什么样的印象、感受,你都要把这些放下来。你用行动去表达这份爱。如果你还是有很多自我的感受在里面,你会发现你很难踏出去表达爱。
第二,爱需要以真理为基础
约翰说“小子们哪,我们相爱,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,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”。为什么说爱除了必须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,也必须是诚实的呢?诚实原文就是真理的意思。约翰告诉我们爱是需要以真理为基础的。 2015年年底,ISIS发动了巴黎恐怖袭击,搞得人心惶惶。恐怖组织就是居心要让人们无时无刻无处不活在恐惧当中。随后国际著名的黑客组织“匿名者(Anonymous)”在YouTube上发布了一段视频上,向“伊斯兰国”宣战,并称将会“发起有史以来最大的行动”。互联网是ISIS招募新兵,散播处决及其他暴力恐怖图片的主要途径,匿名者关闭了大量支持ISIS组织的Twitter账号,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其行动。 得知这条新闻消息,一开始我心里很爽,觉得他们的做法真是大快人心呀。但经过了解后细想,其实这样的组织是很危险的。因为他们虽然有很高超的电脑技术,但所做的却不一定都是公义的。匿名者一早就出现了,他们是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人才自我组织起来的无政府黑客组织,因为觉得政府也不可信任,所以要自己起来伸张正义。他们每次出面行动都会带上电影《V字仇杀队》主角所带的标志性面具。其实他们臭名昭著,曾黑过希腊的中央银行,不偷钱,只是留下线索告诉人他们来过了。用意就是想说全球的银行系统都不安全,我们能进入其中一家,也能进入其他银行。泰国最高法院的数据也曾被他们公布了。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公共秩序和安全的违法行为不胜枚举,令相关机构焦头烂额。
所以正如例子里面提到的,如果你的爱没有真理作为基础的话,就不一定是爱。可能只是在做你想做的事情,对你个人来说是爱,但是对别人却不是爱。其实这个世界很多灾难,正是因为我们自以为懂得爱,按着自己的想法去“爱人”带来的。大到那些力图伸张正义的黑客组织,小到家庭生活,都有可能因为没有真理,而使爱变味了。比如父母教导孩子,我们都知道爱护和溺爱是不一样的,如果你过了那个度,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不好的影响。所以爱一定要有真理作为基础。 你是否渴望脱离恨?除非你愿意回到美善的源头雅伟神那里,寻求真正的爱。当我们愿意成为神的儿女,放下自我,活出主耶稣那样舍己的爱,以真理——雅伟神的话为我们的基础,便能引人到父神面前,得着永恒的生命。愿我们越来越像他,彰显他的荣耀,使天上的父亲因我们欢喜快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