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爱的朋友:
假如有一天,你的单位来了一个新人,不论是工作经验还是工作时间,都远远比不上你。但是,领导却给他跟你一样的工资。你会有什么反应呢?你肯定认为领导这样做不合理。但是,你有没想过为什么会觉得不合理呢?如果神也是这样行事,你是否也会对神不满呢?你是否明白,在神的眼中,什么才是真正的公道呢?
今天,我们会查考主耶稣的比喻:“葡萄园的工人”。这个比喻记载在马太福音20章1-16节:
因为天国好像家主,清早去雇人,进他的葡萄园做工。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,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。约在巳初出去,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。就对他们说,你们也进葡萄园去,所当给的,我必给你们。他们也进去了。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,也是这样行。约在酉初出去,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。就问他们说,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。他们说,因为没有人雇我们。他说,你们也进葡萄园去。到了晚上,园主对管事的说,叫工人都来,给他们工钱,从后来的起,到先来的为止。
约在酉初的人来了,各人得了一钱银子。及至那先雇的来了,他们以为必要多得。谁知也是各得一钱。他们得了,就埋怨家主说,我们整天劳苦受热,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,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?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,朋友,我不亏负你。你与我讲定的,不是一钱银子吗?拿你的走吧。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,这是我愿意的。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?因为我作好人,你就红了眼吗?这样,那在后的将要在前,在前的将要在后了。
工人被雇用到葡萄园工作
比喻说有一个葡萄园的主人,雇人到他的葡萄园里工作。这里说到的招聘方式,今天在其他地方还存在。在以色列、中国等国家,还有这种人力市场。比如,很多苦力大清早就会到市场等候别人来雇用,当有人需要临时工人,就会到这些市场找人。工人和老板通常经过一轮讨价还价,达成协议。工资是即日结算的,当一天的工作完毕,黄昏下班时,老板就会把当天的工资发给工人。
这个葡萄园主人所作的正是这事。葡萄园里有很多工作,主人得雇用临时工人来工作。他一大清早出去,聘请了第一批人;后来发现葡萄园的工作还无法做完,于是再出去找第二批工人,再晚一点又去找第三批;他就是这样招聘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人。
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比喻中提到的时间。如果你用的是《和合本圣经》,可能不大清楚这里所说的具体时间。因为《和合本圣经》所用的是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式,现在已经不流行了,相信很少人知道它们代表甚么时间。第1节说‘清早去雇人’,按照犹太人的时间,‘清早’就是黎明时候,大概是六点钟左右。所以这个主人早上六点就出去,请人到葡萄园工作。大家不要惊奇,这种人力市场确实一大早就会有很多人聚集,等候工作的机会。
第3节说主人在‘巳初’又出去找人。犹太人把一天傍晚到第二天傍晚算为一天。犹太人一天的开始是我们的傍晚六点钟左右,晚上有晚上的时段,白天有白天的时段,各有十二个小时。由晚上六点钟到第二天早上六点钟,是晚上的十二小时。之后就是白天的十二小时,就是由早上六点到黄昏六点,正如主耶稣在约翰福音里说:「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?」所以,‘巳初’就是白天的第三个时晨,也就是早上九点钟。
第5节告诉我们,在午正,中午十二点,主人又出去找人回来工作。跟着在申初,下午三点左右,主人再出去招更多的人回来工作。留意到没有,差不多每隔三个小时,主人就出去找人。最后一次就有点不同了,是在酉初,下午五点左右;这是最后一次,因为再过不久就得停止工作了。
第8节告诉我们,发工资的时间是晚上,就是大约六点左右。也就是说,最后一批工人只工作了一个小时!可是,当主人发工资时,不论是什么时间进来的工人,都得到同样数目的工资,就是一钱银子。这是当时一天工作的正常工资,一个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就是一钱银子。
特别的地方就在这里,不论工作了一个、三个或者六个小时,工人得到的都是一钱银子。发工资时,那些一大清早就进来,已经做了十二个小时的工人可能以为,工作了一个小时的有一钱银子,自己必然可以多得钱半、二钱的工资。但是到最后,他们也只是得到一钱银子。你可以想象他们当时的感受吗?你认为主人这样做合理吗?
主人是否不合理?
一如所料,在第12节,他们埋怨家主说:“我们整天劳苦受热,那些后来的只做了一个小时,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?”他们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,工作了十二个小时,真的很辛苦。而且白天比较热,是工作最辛苦的时候。那些五点钟才来的,几乎什么都不需要干。所以,不单在工作时间上有差别,连工作劳苦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,实际的差别不止十二倍。谁知道,最后大家的工资都是一钱银子。难怪他们都向家主发怨言了。
家主回答他们说:“在雇用你们之前,已经讲定了是一天一钱银子。你们甘心才进来工作,我并没有欠你们什么。你们拿这一钱银子回去罢,我对其他人慷慨与你们何干呢?”
你觉得主人公平吗?做十二个小时,是一钱银子;做三个小时,也是一钱银子;做一个小时,竟然也是一钱银子。合理吗?到底主耶稣想借着这个比喻教导我们甚么呢?
从协议的角度看,主人是没有错的。但是从公道的角度来看,事情就不太合理了。家主要给那些迟来的工人多一点钱,那是好事,但他为什么不让大家都多得一点呢?很奇怪,一方面他很慷慨,但另一方面却不是那么慷慨,他为什么这样呢?这比喻到底想要教导我们什么功课呢?
有些解释说,这个比喻要表达神的仁慈和慷慨。但如果家主真的这么仁慈,对那些工作了十二个小时的工人,他应该多给一点钱啊。为什么他要斤斤计较,讲好了一钱就是一钱,不可以多给呢?为什么主人对某些人仁慈,但对另一些人就不仁慈呢?主人的做法不但不公道,还会带来后遗症。其他人当然会想:“早来是一钱银子,晚来也是一钱银子,为什么我要这么早进葡萄园工作呢?不如等到下午五点钟才进去。”
你向人传福音的时候,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:“我不想这么年轻就信耶稣,我要到临死才相信,因为这样我还是可以进天国的。那些年轻就信耶稣的人很愚蠢,浪费这么多时间在教会里,真不划算。反正早晚也可以进天国,为什么这样早就信耶稣呢?”
我们当如何理解这个比喻呢?会不会第一个反应就是觉得很不公道,会不会认同第一批人的感受?会不会觉得自己所得的待遇也是很不公平?虽然起初讲好是一钱银子,但你既然加了他的工资,也应该加给我。
人性测试――你有什么反应?
极少数人会认同最后一批人。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性测试,你不会觉得自己是最后的一批人,你只会假设自己是最早的一批人。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假设的呢?如果你假设自己是最后一批人的话,你会觉得不公平吗?肯定不会。你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和有福气,能够遇上这么恩慈怜悯的家主,你是不会认为家主不公平的,对吗?
读这个比喻时,我们当留意自己的反应。很多时候,我们只会考虑自己的需要,担心自己会吃亏,受到不公平的待遇,也因此会有很强烈的反应。可是,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别人的需要。试想一想,三点钟才进来工作的,只能得到1/4钱的工资;五点钟才进来,工资就更加少了,只有1/12钱。工资这么少,他们怎样养家呢?你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需要和难处呢?我们很容易认同第一批人,同情他们,觉得家主很不公道。我们很少思想别人的需要,考慮到一个人如果只得1/4钱的工资,一家连吃饭都成问题。一钱银子是当时一天的工资,仅仅足够一天的生活,不会有很多额外的剩余。如果只得1/4钱,这些人怎样生活呢?如果这个月你的老板只肯发四分之一工资给你,你如何生活呢?十二分之一的工资就更加难以想象了。让我们一起来读罗马书12章15节:
与喜乐的人要同乐;与哀哭的人要同哭。
这是非常重要的提醒。我们会喜乐、会哀哭,不过全都是为了自己。自己开心的时候就喜乐,自己不幸的时候就哀哭。但圣经教导我们一个新生命应有的心态,就是喜乐也好,忧愁也好,都是为别人的需要。这些做了一个小时、三个小时的工人,竟然也有一钱银子,我们应该为他们开心。因为,他们今天终于有工作了,可以拿这一钱银子回去养活一家人。这就是圣经所说的,人家开心的时候,你也跟他们一同开心,而不是整天只顾念自己的需要、自己开不开心。基督徒的生命应该是常常考虑别人的需要,完全认同别人的需要。这样的生命和心态就是这比喻要教导我们的。
撇下一切:顾念别人的需要
还有一点当留意的是,这比喻的前提是第19章。19章和20章是有非常紧密关系的。第19章教导我们当撇下一切来跟从神,例如,第21节讲到要变买一切分给穷人,然后来跟随主。第27节彼得就对主说:“我已经撇下一切来跟从你了。”然后,主耶稣就说了这个比喻。这两章有什么关连呢?
撇下一切如果仅仅是表面的行为,是没有意义的。要是你还在为自己而活,不算是撇下一切,你仍然顾念自己的事,而不是别人的需要。撇下一切不光是表面的行动,重要的是在心态上彻底撇下自己,不再顾念自己的利益和需要,而是顾念别人的需要,这才是撇下一切的真正意义。
当我们说要撇下一切去跟随神,就是要去服事主,作神的工作。这个比喻的葡萄园是预表神的国。在葡萄园里工作,就是象征在神的国工作。要进入神的国工作,神不单只要求我们忠心,祂也看重我们的心态。这个比喻跟路加福音15章的“浪子的比喻”很相似。
浪子的比喻里有一个小儿子和一个大儿子。小儿子做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情,最后悔改,回到父亲身边。父亲非常开心,但是,大儿子有什么反应呢?路加福音15章28-29节告诉我们,大儿子非常不高兴,觉得很不公平,他对父亲说:“我服事你这么多年,六点钟就来,做了很多工作,而且忠心耿耿的,从来没有违背你的命令。你要我做什么,我就忠心尽力去做,没想到你竟然爱弟弟过于爱我!”大儿子的心态跟葡萄园的比喻里的第一批工人是一样的,他以外表的工作和劳苦来跟弟弟比较。不错,大儿子是非常忠心竭力地服事父亲,正如这群一大早就进葡萄园工作的人一样,他们都尽力工作,都没有躲懒,主人也从来没有指责他们躲懒。
神的心意不是要我们只有表面的行为,却没有父亲的心肠,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。葡萄园的比喻告诉我们不单要忠心去为主工作,更需要有神的心肠。这个比喻主要讲到在天国里面的工人,特别是他们之间的关系,所讲的不单是工作,而是他们怎样彼此看待。明白这一点后,就不会再有困难去理解葡萄园的比喻。比喻里的现象,在教会里是很普遍的。不论在平信徒,或者在传道人当中,都有不少类似的情况。有一些信徒或者传道人,在非常努力去为主工作的同时,彼此之间却有很多摩擦。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,这么热心去服事神,为什么大家的关系却那么差呢?
问题就在这里,表面的工作、表现、忠心、热心,甚至拼命地服事,并不能证明我们已经撇下一切。如果没有撇下‘自我’,同工之间就会有嫉妒、争竞、不和,服事就变成了竞争。所以,主耶稣要藉着这个比喻提醒我们,撇下一切不是指表面的行动,如果不撇下自我,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徒然的。这比喻可以反映我们的内心状态、我们的真正为人。
如果在单位里,比你迟来的同事竟然先被提拔,你会有什么反应呢?是为喜乐的人喜乐?还是会为此闷闷不乐?虽然心里充满嫉妒,但你仍然可以很热心地在单位里传福音。表面上我们参与很多宗教活动,但我们是不是真的这么有爱心呢?当同事同辈受赞赏的时候,你会有什么反应呢?透过这些事情,我们就能够知道内心是否已经被改变,是否已经撇下了自己。
前一阵子,有一位姊妹分享,她公司在年终时要选出一位表现优越的员工。所有的大小经理都要写评语和评分数,她则负责点票。在点票的过程中,她无意中看到自己部门的资料,发现上司给其中一位同事很高的评分。之后,她就很不开心,觉得自己这么尽力工作,分数竟然还比不上这个表现很一般的同事;她为此心里愤愤不平,很不舒服。
当别人受重用、被厚待、得到祝福时,你会不会替他开心呢?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。我们的属灵生命状态是如何的呢?这不是单以一些外表的事奉工作来衡量的,神看重的是我们的心态,神要看我们有没有好像祂一样,去怜悯那些有需要的人。
未完待续,本文为上篇,明天推送下篇……